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普”寫法治中國華章
2025年3月9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14位政協委員作大會發言。聶鑫委員代表無黨派人士界發言。
清华大学法學院教授 聂鑫:
各位委員,我代表無黨派人士界發言的題目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普”写法治中国华章。
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秉持“大一統”的國家理念,堅持以民爲本,崇尚禮法合治,在基層治理中維護家庭倫理與社會和諧,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對于今天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作爲高校法學教師,在參與普法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廣大人民群衆有學法用法的熱情,卻苦于專業學習的門檻較高。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必須在法治宣傳教育內容與形式上有所創新,講好曆史上脍炙人口的法律故事與當代經典案例,真正落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方可入腦入心、事半功倍。
爲此,建議:
一是充分利用好經典案例素材。案例是普法的鮮活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有很多寶貴資源,傳統裁判文書追求法理與情理的協調統一,審判技術與說理水平很高,在民間還有“狄公案”“包公案”等老少鹹宜的故事廣泛流傳。當代也有很多典型案例與優秀法律工作者事迹,是有待挖掘的“富礦”,如電影《第二十條》以藝術形式向社會普及了關于正當防衛的法律知識,诠釋了“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理念,類似成功範例值得充分借鑒。
二是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應進一步借助現代傳播手段,以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潤物無聲地傳承法律文化、弘揚法治精神。可以通過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短視頻等多元形式講好法治故事,例如在“六尺巷”“楓橋經驗”發源地打造法律文化品牌,創作以經典案例爲題材的影視劇集。應將普法融入學校教育、基層治理各個環節,通過法治實踐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深化和規範司法公開,打造互聯網時代的陽光司法,讓人民群衆親身參與民主監督、切實感受公平正義,這也是一種普法創新。
三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甯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爲貴的價值追求,天下爲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中華法系在新時代複興,它追求的不是“惡法亦法”而是良法善治,強調公民人身權利、政治權利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協調發展。我們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豐富的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立法工作堅持以人爲本,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司法執法工作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做到情、理、法有機統一;政府與社會協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正所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依其個性而獨立存在,法律文化亦然。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有著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它不僅屬于中國,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作爲政協委員和法律工作者,我也將積極履職,踐行“兩個結合”,做好普法宣傳工作,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
附聶鑫委員有關深化和規範司法公開的提案
2025年
爲深化和規範司法公開建言獻策
司法公開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寫入中共中央文件,已成爲中國法治一張亮麗的名片,有效推動了司法監督、普法宣傳等相關工作,助力講好中國法治故事。但司法公開經過10年的發展,進入改革深水區,不少問題也暴露出來,一方面要面對輿情壓力、隱私保護與信息安全的挑戰;另一方面,一些似是而非的聲音也浮上台面。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我提交了《關于持續推進司法公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提案》。建議應站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高度,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司法公開:
一是持續擴大基層法院與中級法院裁判文書上網的規模,以第一審法院爲基礎、對四級法院進行全方位民主監督,最大限度避免冤案、錯案的發生;
二是進一步鞏固司法公開體制機制,避免司法公開工作要求反複變化,營造穩定可期的制度環境;
三是完善裁判文書數據安全風險管控制度和技術方案,以技術進步而非不作爲來求安全,避免公開和監督流于形式。
新華社、中央電視台、《民主與法制時報》《中國畫報》等多家媒體對提案進行了報道。
我也多次利用参加座谈会、研讨会的机会在政法机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调研的机会,与理论及实务专家就司法公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多次征求界别群众的意见。针对社会上一些偏颇的观点以及海外学界对中国司法公开工作的质疑,我做了不少解疑释惑的工作,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2024年7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凝聚了持续深化司法改革的强大共识,必将有效推动解决司法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决定》一锤定音,一方面坚定不移持续深化司法公开;另一方面将司法公开改革成果上升到规范层面,确保此项改革举措科学、系统、健康、稳步推进,也从源头上打消推进司法公开工作的后顾之忧。《决定》通过后,全国政协有关部门组织委员撰写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文章,我也积极投稿。我撰写的《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 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一文在《人民政协报》头版发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中央政法委“长安评论”公众号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检察官”公众号全文转载了此文。2025年,作为政协委员和法律工作者,我将继续积极履职、坚持专业报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建言献策,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助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4年
持续推进司法公开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深化司法公開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寫入黨的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法治中國規劃》(2020-2025)特別強調了公開工作對于法治監督的重要意義,要求“逐步擴大公開範圍,提升公開服務水平,主動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
以裁判文書公開爲代表的司法公開工作(包括庭審公開、流程公開、執行信息公開等),通過全流程、最廣泛的民主監督,在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其一,司法公開使法官普遍形成其審判工作會受到社會監督的預期,從而“倒逼”法官在庭審與裁判中更加公正審慎、努力提高審判工作質量。其二,司法公開“用事實說話”,通過民主監督與糾錯機制,真正提升了司法公信力與政府滿意度。
但司法公開工作在經曆了高速成長期之後,也面臨重大挑戰,例如:引發網絡輿情、侵害當事人隱私、影響企業商譽,以及國家數據安全等方面的質疑。近年來,裁判文書公開工作遭遇停滯的局面,甚至裁判文書上網規模發生所謂“斷崖式下跌”。不久前,有關裁判文書網停止更新乃至關停的傳聞在網上引發了較大爭議,也引起學界、實務界廣泛討論。
裁判文書上網公開是黨中央的決定,也是爲了貫徹憲法所規定的任何國家機關都要接受人民監督的原則,是人民群衆參與司法、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基于司法審判工作的特殊性,在具體案件審理中,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協商的適用範圍是有限的,但民主監督則不應缺位。民主監督的前提是司法公開,互聯網裁判文書公開可以確保人民對司法機關最廣泛的民主監督、大幅度提高審判的質量和公信力。“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在我國當前司法審判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司法腐敗仍有發生的現狀下,人民法院通過司法公開來實現“自我革命”、以公開促公正也就特別重要。
建議:站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高度,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司法公開。
一是持續擴大基層法院與中級法院裁判文書上網的規模,以第一審法院爲基礎、對四級法院進行全方位民主監督,最大限度避免冤案、錯案的發生。
二是進一步鞏固司法公開體制機制,避免裁判文書公開、庭審公開等司法公開工作要求反複變化、大起大落,營造穩定可期的制度環境。
三是完善裁判文書數據安全風險管控制度和技術方案,以技術進步而非不作爲來求安全,避免公開和監督流于形式。
通過持續推進司法公開,在司法審判領域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讓人民群衆廣泛參與民主監督,才能真正實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2023年
建議將司法公開納入立法規劃
加强司法公开是落实宪法法律原则、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法學院教授聂鑫认为,司法公开工作发展至今,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但是其涉及到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也暴露出来。今年两会,聂鑫重点关注司法公开问题,他建议立足当前中国的司法公开现状,研究制定专门的《司法公开法》。
聶鑫認爲,從實踐情況看,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問題需要在法律上作出規定:
(1)司法公開需要從法律上賦予當事人及相關利害關系人合理救濟隱私的渠道和權利。
(2)需要針對司法公開數據的使用和管理,作出明確的制度安排。
(3)從正反兩方面對司法公開提出要求,既要確保司法公開嚴守政治安全底線,又要切實防止選擇性公開或者公開流于形式。